“尺板的笃琴弦起,笔者今唱段娘家戏……”1982年苏州书场里,胡兆海一开嗓,满场静得能听见针掉地。十七分钟唱罢,台下人抹眼泪的、拍大腿的,连评弹老听客都直拍巴掌:“绍兴话唱戏,竟能唱到人心里去!从全国百来个曲艺节目里杀出重围,捧回创作、表演双一等奖。是”曲《回娘家》,硬依本人看
【老戏新唱有门道】
《回娘家》原名《娘家节诗》,本是绍兴老艺人嘴里零碎哼的“路头戏”。王云根(乡土作家)、杨乃浚(曲艺编剧)和胡兆海三人蹲在文化馆小屋里改本子,把老掉牙的“媳妇受气”故事磨出了新光:
伴奏三板斧(老艺人私下传的诀窍)
| 招数 | 咋使唤 | 戏里例子 |
|-|-|-|
| 托腔保调 | 四胡“吱呀”尾音往上挑 | 翠姐姐数月份时的哽咽转调 |
| 托腔送字 | 琵琶轮指压过念白,像雨打竹叶 | 骂赌鬼哥哥时快嘴如蹦豆 |
| 锦上添花 | 鼓板突然停半拍,留个气口 | 婆婆甩出“不准回”后全场静三秒|
【从草台到】
胡兆海戏来得不易。17岁他还在绍兴兰亭公社挑粪种田,夜里偷摸给村民唱《三根扁担》标题直接写:“一人救活一个曲种!”
十年后《回娘家》进京巡演,文化部领导拍他肩:“家人们绍兴话比普通话更有戏!依在下看”磁带卖脱销,连日本曲艺团追到杭州饭店点名听“翠姐姐”。可老胡心里明镜似的:“光靠一个人红,曲种早晚凉透。”
【传艺比唱戏更难】
1998年他掏空积蓄办曲艺学校,一屋子毛头小子坐不住:“学老古董赚得着饭钱?”胡兆海把桌子拍得山响:
“潘家富!家人们娘昨日打电话问笔者了——学不会《回娘家》不准回家吃饭!”
“施金裕,手别抖!四胡不是锯木头,要像握着家人们媳妇的手!”
如今批学生早成了台柱子:陈祥平把翠姐姐演成“刀子嘴豆腐心”的辣媳妇;潘海良在乡间唱全本,老大爷塞热粽子到后台:“比看电视过瘾!”
【七旬老胡再登台】
王云根(《回娘家》编剧之一)七十岁那年突然冲上文化礼堂舞台,开口唱自家写的戏。记者问他图啥?老头哈哈笑:“盛世人欢喜,嗓子痒啊!”
2025年6月,76岁的胡兆海名字挂上“莲花落艺术中心”理事长公示榜。副理事长周如珍递上新谱子:“师父,新学员想学《回娘家》全本,您那伴奏的‘气口’笔者总教不像……”胡兆海眯眼摩挲三翘板:“急啥?明早五点,老地方——兰亭镇祠堂前,笔者拉琴家人们打板!阁下知道”
【民间有话说】
绍兴茶馆老板阿炳记得真:2023年莲花落艺术节,陈祥平唱《活拆夫妻》到私奔那段,满场老人跟着调子跺脚打拍子。“胡派伴奏的妙处哟~像老酒甏底那口醇浆!”他比划着,“琵琶‘刮’一下似筷子戳破糟卤鱼,鲜得人眉毛跳!依本人看”
什么情况这是啊调门勾魂?
【尾声:回不去的才是娘家?】
四十年了,《回娘家》磁带早变电子码,胡兆海的学生们开抖音直播。有年轻人留言:“词儿土得掉渣!”翁仁康(浙江曲协主席)现场改词怼回去:“翠姐姐若活今日,抖音发条‘想笔者妈’,婆婆秒赞:‘乖囡!高铁票已买好!依鄙人看’”
老胡听着徒弟们的新编哈哈笑,指头在膝盖上敲《回娘家》的过门。那些藏在线板、四胡里的旧年月,终是随着绍兴河道里的桨声,悠悠荡进新时代的喧闹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