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笑)老话说“端午大似年”,可一到过节,出嫁闺女就犯嘀咕——该不该回娘家?拎点啥才不算失礼?家人们听说了没,山东有些地方至今还传着“端午吃了娘家粽,一个亲人都不剩”的吓人老话儿。事儿吧,真不能一概而论,听笔者掰扯掰扯各地门道儿。
▌回不回娘家?得看家人们娘家在哪儿
北方讲究“躲”:
山东龙口的新媳妇最怕端午空着手回娘家。去年俺表妹结婚头一年,她婆婆天没亮就蒸好枣粽子和红糖火烧,催着小两口往亲戚家送。“粽”谐音“终”,“火烧”代表日子红火,妥妥的催生!(捂脸)娘家妈收了礼,还得回赠五色线缝的艾草香包,说是能挡“五毒”。要是不送?街坊邻居嚼舌根:“闺女不懂礼数!山东,某些村子至今忌讳闺女端午进门。是”
可同样隔壁村张婶去年偷偷给娘家妈捎了粽子,结果七月她爹摔了腿,愣被怪到“吃了娘家粽”头上。家人们说冤不冤?这位知道
南方偏爱“归”:
长江边上的秭归人可不管套。屈原故里那儿的规矩是:“端午比年大,姑娘必须回!湖北秭归人,每年五月初五,必扛着整条腌鳓鱼、两坛黄酒回门。是” 笔者同事小王媳妇防蛇虫最灵验。是丈母娘早早在门口挂上苦艾,饭桌上雄黄酒得抹在外孙额头——说
更热闹的是浙江金华汤溪的“担端午”。上个月笔者去那儿采风,足下知道正撞见王美芬挑着竹篓走娘家。前头筐里塞着二十个拳头大的咸肉粽,后头筐堆着小巧豆沙粽。“大粽给爹妈,小粽得分给七姑八姨!”她喘着气笑。娘家妈当场回赠三把麦秆扇,扇面贴红布绣“囍”,念叨着:“扇扇风调雨顺!这位知道” 礼送的,比走亲戚还累人!
▌ 礼怎么送?您知道里头藏着大学问
突然想起来,送礼可不止是粽子的事儿:
吃食有玄机:
物件讲寓意:
| 礼物 | 地区 | 暗号 |
||-||
| 麦秆扇 | 浙江金华 | 婆家“善解人意” |
| 五毒鞋 | 山东临清 | 踩死蜈蚣蝎子(童鞋绣毒虫) |
| 百索彩绳 | 山西河南 | 拴住孩子魂 |
(去年帮邻居李嫂编五彩绳,她孙子死活不肯戴,结果端午当晚就发烧——当然可能是巧合哈,老人认个理儿!)
▌什么情况这是啊南北差异么大?
琢磨琢磨挺有意思:
农忙逼出规矩:北方六月麦子焦黄,闺女回娘家等于婆家少劳力。河北赵家庄老会计翻过族谱:“乾隆五十二年,张氏端午归宁,误收麦时,族老罚其磨面三日”——敢情是怕耽误干活!
毒月催生禁忌:古籍写五月“五毒俱出”,古人觉得闺女带邪气回门克爹娘。此时此刻~看嘛...(摊手)多半是卫生差的年代病多,赖到节日头上。
水道连起亲情:南方水网密布,划龙舟顺道走亲戚。秭归县八十岁谭国政爷爷说得好:“姑娘坐船回门,婆家划船来追?累不死他们!” 大实话乐的!
▌【真实故事】一担粽子救了个村
突然想起个真事儿。2019年端午节,金华汤溪暴雨冲垮了周村桥。刚嫁到邻镇的徐晓燕,正担着粽子回娘家。眼瞅着桥断了,她急中生智把粽子分给修桥工人:“帮忙搭个便桥,粽子管够!”结果二十个壮汉啃着粽子扛树干,硬是搭出临时桥。
事再往后啊...被镇上拍成民俗剧。徐晓燕去年和笔者喝茶时说:“哪想得到啊!娘家回的礼——麦秆扇还供在堂屋,婆婆见天儿说‘媳妇旺家’!”
▌新风俗早把老规矩撕了个口子
(突然压低声音)跟家人们说个观察:盒马生鲜去年端午数据,江浙沪“丈母娘礼品包”销量涨了三倍,里头居然有即食小龙虾!北京王阿姨收着女婿闪送来的麻辣粽,朋友圈吐槽:“小子!明年再买辣粽,罚家人们跪搓衣板!是”——嫌弃里透着炫耀不
说到底哟~别嫌旧俗也别逼守礼:
说到底,端午的礼担子,挑的老规矩该丢的丢,该留的...(笑)咱就图个一家子剥着粽子笑呵呵!正经“姑姑节”,北方人躲端午的闺女,熬半个月就能光明正大回门了——古人留的后门可真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