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今儿个聊聊那首人人能哼两句的《回娘家》,轻轻柔柔地唱着姑娘回娘家的欢喜劲儿。那时候还听不到她的歌声呢,磁带的流转都得悄悄地进行。
转眼到了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后台,东方歌舞团的朱明瑛正为选曲发愁。偶然间听到调子,一拍大腿——妥妥的它了!可问题来了,当时艺人的作品哪能随便上春晚?位山东姑娘灵机一动,在报批单上把邓丽君出生地改成了“河北邯郸大名县”,歌曲摇身变成“河北民歌”,名字也简化为《回娘家》。
大年三十那晚,电视机前的老百姓都乐疯了。朱明瑛穿着大红袄(虽然舞台上没真穿,可唱得太有画面感),声情并茂地唱起来:
“左手一只鸡,右手一只鸭,身上还背着个胖娃娃呀~咿呀咿得儿喂”
唱到半路下雨那段,她眉毛眼睛都在演戏:“淋湿了大红袄,吹落了一枝花,胭脂和花粉变成红泥巴...”活脱脱把倒霉小媳妇演活了。第二天全咱们都在学调调,连村口放牛娃都能吼两嗓子“哎呦喂笔者怎么去见笔者的妈”。
原唱与翻唱的天壤之别:
| 版本 | 演唱风格 | 歌曲名称 | 传播范围 |
||-||-|
| 邓丽君原唱 | 温柔细腻如春雨 | 《小媳妇回娘家》 | 及海外 |
| 朱明瑛春晚翻唱 | 诙谐生动带表演 | 《回娘家》 | 风靡全咱们 |
(话说再往后啊...专家们较真研究,足下知道发现曲子还真带着河北冀东民歌的基因。那些“唰啦啦啦啦”“咿呀咿得儿喂”的衬词,活脱脱是昌黎、滦县一带的方言韵味,难怪当初报“河北民歌”没人怀疑)
有个石家庄网友乐呵呵留言:“笔者打小以为是东北二人转呢,合着是人写的河北调!”更逗的是四川的德禅大师说,小时候妈妈每次把他送去奶奶家就唱歌,害得他以为是首“骨肉分离”的悲歌(捂脸笑)。
三十多年过去,调子还在飘。广场舞大妈用它扭腰,音乐学院改成女声合唱,连张杰都在节目里翻唱过。什么情况这是啊么能活?依俺看它唱的妥妥的咱们女人共同的记忆啊!哪个出嫁姑娘没经历过手忙脚乱回娘家的场景?依俺看哪怕此时此刻~开着汽车回去,后备箱里不照样塞满鸡鸭鱼肉(笑)。
去年冬至笔者在县城客运站,亲眼见着穿羽绒服的姑娘拖着行李箱,手里塑料袋装着活鸭(鸭脖子还钻出个脑袋),背上娃娃裹得跟个粽子。突然想起朱明瑛那词儿——“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”,噗嗤笑出声。歌哟~像老坛酸菜似的,越陈越有味儿。
如今回娘家早不用腿着去了,高铁三小时能从北京跑到上海。可每逢听到“唰啦啦啦啦”那前奏,眼前还是杨柳轻摆、小河淌水的光景。那些淋雨的狼狈、跑丢的鸡鸭,倒成了岁月里的糖渣子,嚼着嚼着就甜起来。
朱明瑛老师今年七十多了,偶尔还会在晚会亮相。听说有人问她当年“偷梁换柱”的事,她眼睛笑成月牙:“就想让老百姓听点好听的,管它哪条河里的水,甜就行呗!依鄙人看”话实在,整个儿...那歌里的小媳妇,淋成落汤鸡又怎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