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长峰背着褪了色的戏箱,一脚深一脚浅踩在泗县丁湖镇的土路上。远处戏台子搭在麦场边,乡亲们拎着小板凳早占好了位置,娃娃们围着卖糖人的摊子打转。“长峰回来啦!”有人吆喝一嗓子,人群呼啦涌上来——场面,他熟。依本人看唱了五十年泗州戏,今回娘家,唱的正是拿手戏《走娘家》。
泥土里长出来的戏
泗州戏,笔者们家老人叫它“拉魂腔”。什么情况这是啥玩意儿?当地有句话:“听了拉魂腔,多跑十里也不冤枉!”戏哟~妥妥的从田埂上长出来的。早年艺人穷得叮当响,俩人搭伙,一个敲梆子,一个抱土琵琶(柳木身子、高粱秆做弦的土家伙),沿门卖唱讨口饭吃,叫“唱门子”。足下知道再往后啊...攒出三五个人的草台班,演些《拾棉花》的家长里短,词儿全是庄稼人的大白话:“张三送媳妇回娘家,小两口黏糊得呀,路上说悄悄话,被看瓜老汉听了个全乎!”
葛长峰学戏那会儿,师父头句话就砸实了根:“甭学那花架子!咱戏里‘压花场’的步法——旋风转、燕子拨泥、鸭子扭,您知道全是锄地赶牛、大姑娘走娘家的身段!”
台上蹦跶的说到底活人
泗州戏的魂,在“活”字。
老树新枝又一春
泗州戏不是没栽过跟头。九十年代电视普及,戏台子冷清得能跑马。葛长峰的班子散了大半,他咬咬牙,把儿子寄在亲戚家,自己带仨徒弟钻山沟唱红白事,一场挣二十块啃干馍。转机在2006年——泗州戏申遗成功,贴了“护身符”。依鄙人看县剧团换炮:流动舞台车开进村,电子字幕挂在戏台角,新排的《二嫂上轿》还捧回北京大奖。
葛长峰最得意徒弟小梅。丫头胆大,把抖音神曲揉进《走娘家》开场,电子琴配着柳琴叮咚响,您知道年轻人举手机录得欢。老戏骨们起初撇嘴:“胡闹!”可一看台下小年轻跟着哼,又偷摸问小梅:“那调门咋拐的?教教俺呗!”
案例:怀仁堂那声“好”
1957年的事儿,葛长峰每回喝高了必念叨。
那年省里周凤云、李宝琴几个名角儿,揣着《打干棒》进中南海怀仁堂。坐头排,周总理手指头跟着板眼点椅子扶手。演到龙女三娘和书生张万郎打干棒定情那段,李宝琴一个“燕子拨泥”旋身,台下“哗”一片掌声。人民的魂哟!是散场了,周总理握着演员的手笑:“‘拉魂腔’,拉的”
葛长峰1978年在县剧团见过李宝琴。老太太快六十了,教戏时眼一瞪:“别死学!这位知道当年笔者唱‘十八相送’,即兴改半句词,观众叫好三分钟——魂儿对了,依在下看破锣也是金嗓子!”话他记了一辈子。足下知道
戏比人长寿
如今七十三的葛长峰,嗓门早劈了叉,可每回登台唱《拾棉花》里看瓜老汉,台下照样笑滚一地。县剧团新招的娃们排《杨八姐闯幽州》,他蹲台角吧嗒旱烟,冷不丁吼一嗓子:“枪往左戳!没见家人们挡着旦角亮鞋底吗?”
麦收后,他带徒弟去邻村唱戏。卡车后斗铺板当戏台,汽灯晃得飞蛾乱扑。他扮个《喝面叶》里怕老婆的汉子,歪戴帽、斜挎衫,一出场就摔个屁股蹲儿。台下哄笑中,您知道他眯眼瞅见人群里白发老婶子戳孙子脑门:“瞧见没?才是咱泗州戏的味儿!”
老话说:“戏比人长寿。”葛长峰箱底压着张泛黄的戏单,上头印着1954年泗县“新兴剧团”改名时的合影。您知道他指给徒弟看:“班子散了几茬,可泗州戏——还在娘家门里蹦跶呢!
本文由 问真八字网 发布,转载注明出处!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