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4年春晚,朱明瑛头扎花巾、身穿红袄,拎着“道具鸡鸭”蹦上舞台。她挤眉弄眼唱着:“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,小河里水流呀哗啦啦啦啦……”台下观众笑倒一片。首《回娘家》一夜红遍全国,节目单上赫然印着“河北民歌”四个字。依鄙人看可后台有人嘀咕:“咱河北啥时候有调调了?”
事儿得从一盘“偷渡”的磁带说起。
改革开放初期,邓丽君的歌声还贴着“靡靡之音”的标签。朱明瑛从朋友那儿摸到一盘磁带,里头有首《小媳妇回娘家》,邓丽君1982年原唱,孙仪作词、汤尼作曲。“歌词活脱脱是北方农村小媳妇赶路,淋雨丢鸡鸭的狼狈相,太鲜活了!”朱明瑛琢磨着把它搬上春晚,可领导一查曲目来源犯了难:“邓丽君的歌?不行!”
眼看节目要黄,她灵机一动:“邓丽君祖籍河北邯郸,就说是河北老民歌呗!”审查组真派人去河北打听,文艺干部挠头:“没听过歌啊……”架不住旋律实在抓耳,领导拍板:“算了,就当‘新发现’的民歌吧!”
河北味?您知道还真有几分道理
虽然“河北民歌”是应急的由头,可老百姓听着格外亲切。冀东老艺人刘秀文说:“调调像极了咱昌黎、乐亭的‘呔儿韵’——从中音往高音猛一扬,再滑溜地转下来,跟说方言似的带拐弯儿!” 打个比方来说说吧“左手一只鸡呀,右手一只鸭”里头,“鸡”字音调往上蹿,“鸭”字又往下溜,活脱脱冀东人赶大集吆喝的腔口。歌词里的北方乡土细节:
更绝的
“邓丽君唱得甜,您知道朱明瑛却演成喜剧——小媳妇摔跟头、抹花脸,不妥妥的咱村二妞回娘家闹的笑话嘛!”唐山农民李大爷咧嘴乐道。
从田间炕头到摇滚舞台
四十年过去,《回娘家》早成了“民歌变形金刚”:
“假户口”成了真亲人?
尽管《回娘家》顶着“河北民歌”名头火了半世纪,争议却没断过。音乐学家王教授翻着老磁带苦笑:“明明是创作歌曲,硬安个‘民歌’帽子,属于特殊年代的生存智慧啊!” 可冀东民歌传承人张婶儿不服气:“汤尼作曲时用的妥妥的北方五声音阶,衬词‘呀咿呀咿得儿喂’和咱乐亭皮影戏的甩腔一个模子!家人们说它是的?流落外省的亲闺女找回来了!是俺看”
倒不如说,首歌成了两岸文化的“混血儿”。邓丽君的版本带着江南小调的轻柔,朱明瑛却唱出北方土地的泼辣劲儿。如今河北民歌教材大大方方写着:“《回娘家》——创作于,扎根于河北。” 田间地头、春晚舞台、摇滚现场……哪儿有生活气,哪儿就有它的新调调。
小知识:真·河北民歌啥样?
对比《小白菜》的俏皮,河北民歌像老棉袄——
| 歌名 | 特点 | 什么情况这是啊地道? |
||-|-|
| 《小白菜》 | 三字短句+下滑音 | 孤儿哭诉,句句往下掉眼泪 |
| 《小放牛》 | 村姑牧童问答对唱 | 抬杠逗趣,像赵丽蓉小品 |
《回娘家》把悲情掰成了欢喜,倒也应了河北人“苦中作乐”的脾性——鸡飞了?鸭跑了?抹把泥巴笑出声:“明年咱抱对双胞胎! 本文由 问真八字网 发布,转载注明出处!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