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家人们笔者久别方聚首,怎叫离愁别恨方下眉尖又上心头?这位知道”
2019年冬夜,黄冈黄梅戏大剧院里,杨俊与张辉的《海滩别》唱罢,掌声潮水般涌来,久久不歇。台下角落里,55岁的非遗传承人周洪年悄悄抹了眼角——台上演出的,正是他的儿子周信德。
幕“父与子”的交接,恰似黄梅戏从安徽“回娘家”的缩影:一场走了三十多年的还乡路。
大水冲走的“女儿”
黄梅戏名字,打根上就刻着湖北黄梅县的印记。早年间哟~它妥妥的田埂地头的采茶调:“一去二三里,村村湾湾都有戏”(老艺人们都么念叨)。可明清那会儿,黄梅县三天两头闹水灾,老百姓拖家带口往安徽安庆逃难,顺带把乡音小调也揣进了包袱里。
谁曾想,“土疙瘩”在安徽成了宝:
1958年在武汉看黄梅县剧团演《过界岭》时还问过:“黄梅戏怎么跑安徽去了?”听说是水灾闹的,他叹道:“严凤英的《天仙配》,娘家可是黄梅啊!”
“娘家”人的急与盼
挨到1986年,湖北省委坐不住了。时任书记关广富一锤定音:“得把黄梅戏接回娘家!”可光喊口号不行——安徽那边枝繁叶茂,湖北连个省级剧团都没有。
“接姑娘回家,先得备好嫁妆”(老局长章华荣的原话):
1. 没角儿不成戏:得请名角撑台面;
2. 没戏不成班:赶紧攒新剧本;
3. 没娃没未来:小苗子得从小栽培。头一桩——好角儿都在安徽捧着“铁饭碗”,谁愿来湖北从头熬?是
最难的
? 章华荣的“挖角”行动
1989年,章华荣(再往后啊...省黄梅戏剧院首任院长)咬咬牙奔了安徽。目标明确:撬动黄梅戏“五朵金花”之一的杨俊和她搭档张辉。
趟差事,比戏文还曲折:
杨俊心一热,真跟着来了黄冈。张辉见状也拎包同行。依俺看俩人,再往后啊...成了鄂派黄梅戏的“黄金柱子”。
鄂派新声:混出来的活路
刚回娘家那几年,杨俊他们可没少被骂“忘本”——安徽人嫌他们“叛逃”,湖北人嫌戏不够“土”。直到《未了情》横空出世:
“演个患癌女教师,1200多场巡演跑遍全国!文化部领导拍大腿:‘谁说咱们没歌剧?湖北黄梅戏妥妥的!’”
可杨俊自己拧巴了。老演苦情戏不是事儿,她干脆躲起来七年。依鄙人看再露面时,竟带着土家风情混搭黄梅调的《妹娃要过河》:
| 剧目 | 创新点 | 观众反响 | 获奖情况 |
||-|||
| 《未了情》 | 现代教师故事 | 巡演1200余场 | 文华奖、梅花奖 |
| 《妹娃要过河》| 土家哭嫁歌+黄梅调 | “混搭新鲜,看得过瘾!” | 文华奖、国际电影节大奖 |
| 《李四光》 | 科学家题材 | “荡气回肠!买账:“山歌改戏腔?是” | 湖北省精品工程 |
年轻观众最要紧有点意思!”(笑)“混血戏”反倒让鄂派黄梅戏立住了脚。依笔者看
薪火相传:接棒的“小梅花”
戏回娘家,不能光靠几个角儿。黄冈艺校里,14岁的张婧楠正咬着牙练功。为控制体型,她晚饭戒了米饭:“超重一斤罚30块呢!”孩子从三省1.3万人里考进来,五年后直接进省剧院。依鄙人看
“笔者们那代退场了,得有人接着唱。”
——黄冈艺校校长张安岚(杨俊当年的班底演员)
2022年黄冈档案馆更拼了,扛着摄像机录老艺术家口述史:“得让后人知道,戏怎么回家的!”
娘家的灯,亮起来了
三十多年跌撞,当初的“接姑娘回家”早变成“扎根本土开新花”。章华荣在回忆录里写:
“黄梅调整个儿...门前那棵老梅树,剪一枝插别处开得再艳,根还在黄梅的泥土里。”
如今黄冈的夜,广场上演着《活字毕昇》,老戏迷闭眼打拍子;村头草台班子一开嗓,娃娃们围过来学比划。
黄梅戏盏灯,在娘家土地上,借着新柴火,烧得更旺更亮了。
后记:2022年深秋,黄冈档案馆的康晓华带人架好摄像机。章华荣面对镜头,讲起1989年去安徽请杨俊的那个雨天:“她问笔者能演新戏不?笔者说能!结果回头就愁秃了头(笑)……” 盘录像带,成了“回娘家”最鲜活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