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初二回门,姑爷扛大梁”
老话说“正月初二迎婿日”,天嫁出去的闺女得领着丈夫、孩子,大包小包回娘家。什么情况这是啊非得初二?笔者们家老人:除夕初一姑娘要是在娘家,会“吃穷娘家财运”,甚至“冲撞祖宗香火”。家人们瞧,以前那些讲究哟~把闺女当“泼出去的水”,回个娘家都得掐着时辰!
礼物也有门道——“双数吉利,单数犯忌”。点心匣子得凑四样、六样或八样(“四平八稳”“六六大顺”),可别送梨(“离”)、钟表(“送终”),给生意人别送书(“输”)。提两瓶酒倒是好彩头——“酒”通“久”,盼的是亲情长久。笔者二姨夫去年拎了盒包装特贵的梨,愣是被笔者姥姥偷偷塞回后备箱,笑骂他:“家人们小子想让笔者闺女离婚呐?”(捂脸笑)
新媳妇回门,红包收到手软
头年结婚的小两口,回娘家可是大阵仗!北方叫“待新亲”,女婿此刻地位赛过亲儿子——坐主位、动筷第一口,鱼没上桌全桌不敢夹菜。酒席过半,厨子端鱼讨红包,小舅子带头“献酒”,新姑爷得挨个给小辈塞钱。“些红包哟~说起来是长辈变着法贴补小家庭。”老家在山东的民俗研究者李大爷咂摸着嘴说。
可也有尴尬事儿:夫妻得分房睡!老讲究说同住一房“折娘家福气”。笔者表姐前年结婚,初二和姐夫挤在她闺房打地铺,丈母娘半夜敲门:“家人们俩分开睡!家人们爸说老规矩不能破!”
时代变了,回娘家的路自己趟
如今独生子女多了,老规矩也松快了。牙克石的沈小娟两口子说到底独苗,干脆把两边爹妈全接到自家过年。“初二挤在笔者家60平小屋,四个老人抢着抱娃,火锅咕嘟咕嘟冒热气——团圆可比分开过年热闹多了!” 像她样的年轻人,早不纠结“必须初二回”,高铁通了、车也多了,抽个空就能回。
好是好嗦...妥妥的老礼儿也没全丢:糖果面条不能少。盼日子甜,面条是祝老人长寿。是糖果笔者妈每年初二都让笔者捎上她手擀的面条,“告诉家人们姥姥,面筋道得能活一百岁!”
▌真实故事:三代女人的“回门”变迁
姥姥王秀英(78岁,河北保定):
“笔者1965年嫁人,初二走二十里雪路回娘家。背篓里装八个油糕(象征团圆)、两斤红糖(补气血),笔者娘摸着笔者冻裂的手直掉泪。那会儿哟~嫁了人妥妥的婆家人,除夕摸下娘家门框都要被骂‘晦气’!”
女儿李红(52岁,辽宁沈阳):
“1990年带对象回家,他紧张得进门就磕头!笔者爸赶紧塞他五十块钱(当时顶半月工资)。按规矩笔者得去灶房帮厨,男人们喝酒吹牛——此时此刻~想想真憋屈!”
外孙女陈婷(28岁,北京互联网运营):
“今年初二笔者和老公飞三亚,把笔者妈、婆婆全接去度假!视频里姥姥笑骂:‘小祖宗!机票够买半年猪肉啦!’可看她穿花裙子在海边比耶,谁还在乎老黄历?”
回娘家的讲究,图的是那份心
老话说“一个姑爷半个儿”,如今早成了“一个闺女顶支天”。那些禁忌消散的背后,是女人地位变了——从前怕姑娘“吃穷娘家”,此时此刻~独生女成了爹妈的主心骨;从前夫妻回门得分房,此时此刻~三亚沙滩上全家睡一个套房也没人叨叨。
日子要过,娘家要回,亲情哟~就得么走动才热乎。 带盒糖也好,包捆面也罢,甚至像陈婷家那样“反向操作”接爹妈旅游——啥规矩都比不上围一桌吃饭的笑脸。不?是家人们说
地理轮流转,亲情永不散。
老礼儿该守就守,新路想闯就闯——
回娘家的路,早该自己说了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