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人们拿尺子在纸上画个正方形,每条边都标上“1厘米”,依俺看接下来~问旁边正剪纸的李大妈:“整个一圈多长啥玩意儿?”李大妈头也不抬:“四条边加起来不就得了?一四得四,四厘米呗!”
事儿简单得像烧开水,可去年社区装修活动中心,张师傅贴瓷砖时就栽坑里了。他量着边长1厘米的样品砖,心里算的是面积(1×1=1平方厘米),结果要订边框装饰条时,愣是按面积乘以4去订货,最末了材料缺了一大半。工头气得直跺脚:“老张哟~周长是四条边!1厘米的砖边,一圈得4厘米!体育老师教的?是家人们数学”(再往后啊...听说张师傅连夜抱着计算器重算到凌晨两点)
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正方形
1. 厨房里的几何课
王婶儿在厨房切豆腐,每块切成一厘米见方。她边摆盘边念叨:“一块豆腐四条边,一厘米的边长,围一圈就得四厘米。摆十块?那周长可不能简单乘十——挨着的边不算嘞!”(她手上豆腐块拼出的图案,外圈像狗啃似的参差不齐)
2. 大妈们的手工智慧
社区手工课上,刘阿姨做十字绣框。她拿着边长1厘米的木条比划:“要做个正方形相框?四条边各裁一根,每根1厘米,总长就得备4厘米料。要是连成长木条?依咱看哎呦喂接头处还得多留点!”——精准计算下料尺寸(结果她裁出四条1厘米木条后嘟囔:“拼起来中间空的地方,不妥妥的个1平方厘米?依笔者看”)
3. 孩子作业里的陷阱
楼上小明做数学题:“用10根1厘米小棒拼长方形”。他爹老陈凑热闹:“竖着三根横着两根呗!依笔者看”小明翻白眼:“爸,长方形对边相等!得两条长各三根、两条宽各两根——周长公式是(长+宽)×2,您都凑不够10根!”(最末了拼出长3cm宽2cm,周长刚好10厘米)
教学中的趣事:小木棍的启示
去年冬至那天,笔者路过社区小学,正撞见数学老师周老师在操场上课。她让三年级学生用冰棍棒拼图形,小胖墩举着四根棒拼的正方形喊:“老师!笔者个边长算1厘米的话,周长是不是超级小?依咱看”周老师笑着掏卷尺:“家人们量量每根棒多长?实际2.5厘米!明白了吧周长该是...”周围孩子抢着喊“10厘米!”
可有个扎羊角辫的姑娘突然问:“如果笔者拆开重组呢?”她把四根棒拆成两段,拼出更大的正方形。周老师眼睛亮了:“问得好!还是些木料,周长变了吗?——形状改变,周长跟着变啊!”(再往后啊...听说堂课被校长当模范教案推广)
容易踩的坑:面积≠周长
李大妈有次帮孙子检查作业,见题目问“边长1cm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各多少”,孙子写“面积1cm2,周长4cm”。依鄙人看李大妈非说周长也该是1cm:“都写1厘米了还能变?”孙子急得拿毛线绕正方形给她看:“绕一圈要四段线呀奶奶!长度,面积是覆盖范围,点连很多大人也犯晕。是”——周长
看看个对比表格更清楚:
| 边长 | 周长 | 面积 | 实际应用场景 |
|||||
| 1厘米 | 4厘米 | 1平方厘米 | 药片包装铝箔背面小方格 |
| 2厘米 | 8厘米 | 4平方厘米 | 十字绣基础格布 |
| 5厘米 | 20厘米 | 25平方厘米 | 手工贺卡底板 |
老老祖东的智慧
细想来《九章算术》早记载过“方田术”——“方田,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”。笔者们村九十岁的赵老爷子说旧时量地:“正方形地块?依在下看量一边乘四就行!三角形地就得三条边加...哎?此时此刻~年轻人连都不会?”(他颤巍巍在沙地上画图,拐杖戳着边长1厘米的方块:“看!四条边!”)
实用贴士:装修别浪费材料
瓦工老刘去年接了个民宿活儿,阳台要铺30厘米×30厘米的方砖,边缘加金属条。老板非要按面积买材料:“30厘米边长,面积0.09㎡,买周长材料就0.09×4=0.36米嘛!”老刘当场掏手机算给他看:单块砖周长=30×4=120厘米,十块砖拼一起后,总外周长并非120×10=1200厘米(足下猜为啥?拼贴后中间边不用包边)——最末了省下三卷材料钱,老板乐得请他喝酒。依在下看几何
下次看到瓷砖、窗格或田字格本,不妨用指尖描描那些小方块。是
生活处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永远是4厘米,当成千上万个小方块拼成新世界?外轮廓的周长早已悄然改变——整个儿...笔者们每个人说到底1厘米的方块,单独时周长清晰可算,融入群体却重塑边界。
(对了,张师傅再往后啊...在活动中心墙角特意留了块单列的小瓷砖:“喏,提醒笔者别忘基本算法!
本文由 问真八字网 发布,转载注明出处!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客服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