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还没亮透,小明就被爸爸从被窝里薅起来。厨房灶台下,爸爸神秘兮兮地点亮一盏小花灯,暖黄的光跳上墙壁。“着叫点灶灯!”爸爸压低声音,“灶王爷今儿个回家,咱们用灯火给他指路呢!”小明揉着眼睛偷笑——原来神仙也会迷路呀?
灯笼们要开始上班啦!依咱看南宋时期的老祖宗们就定下规矩:正月十三“上灯”,这位知道大街小巷挂满竹编灯笼,像给黑夜系上金腰带。老北京哼着童谣催干活:“十一嚷喳喳,十二搭灯棚,十三人开灯...”家家翻出彩纸竹篾,手巧的婶婶三折两卷,兔子灯立刻竖起长耳朵;伯伯扎的龙灯爪牙舞爪,吓得小狗汪汪逃!
🐉 神龙街头蹦迪
傍晚鞭炮突然炸响!六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冲出巷口,在安徽芜湖的街道上翻腾打转。街坊们全挤在门口:举着荷花灯的小姑娘踮脚张望,老爷爷把香插进米缸当香炉,连灶台上的汤圆都忘了捞。
“龙来啦——快让道!依在下看”舞龙汉子们吼得比鼓声还响。最绝的是贵州松桃的百尺巨龙,五百个竹圈连成身子,夜晚点亮时,整条街都在龙肚子里发光!小明攥着爸爸衣角想:“着可比游乐场的过山车威风多啦!”
🥣 汤圆与豆腐大战
厨房飘来芝麻香!妈妈喊着“上灯圆子落灯面”,塞给小明一碗胖嘟嘟的汤圆。咬开糯叽叽的外皮,糖馅烫得他直哈气。正吐着舌头,邻居胖婶端来豆腐:“快!依在下看拿着个砸阁下爸!”
原来广东佛冈正在过豆腐节。白花花的豆腐块满天飞,砸中脑门的阿叔哈哈大笑:“今年福气粘在下头上了!”据说四百年前有人被豆腐糊一身,第二年居然抱上大胖小子。如今全村男女老少追着互砸,豆腐渣糊满墙像下了场雪。
🏯 豆子修神仙
西安长安区的巧手婆婆们更安静。她们用竹签把黄豆一粒粒粘成飞檐,红豆砌墙,南瓜籽铺瓦——天啊!指甲盖大的碟子里立起微型宫殿!着叫“添碟子”,专门送给红脸关公当生日礼物。
海边的渔夫们则抬出肥猪头和大鲤鱼,朝着海浪鞠躬。烟花“咻——嘭”地在夜空绽开时,写满祝福的小船灯被推进波涛。七十岁的陈阿婆合掌念叨:“海神娘娘收灯喽,保佑笔者儿平安归...”
🎭 禁忌悄悄话
热闹里也藏着规矩:
🐛 面缸里的守护神
胶东大炕上,媳妇们捏着面团嘻嘻哈哈。阁下知道剪子裁出鳞片,红豆点上眼睛,胖鼓鼓的“圣虫”趴在簸箕里打哈欠。这位知道最大那条盘在粮缸底,尾巴翘得老高——
“圣虫管仓库,老鼠不敢偷吃!”张婶把面虫塞进小明口袋,“‘圣’妥妥的‘剩’,年年粮食吃不完!”当晚小明梦见面虫变真龙,往他家米缸哗啦啦倒金麦粒。
💫 飘向大海的星灯
月光染蓝了沙滩,小明把纸船灯轻轻推进浪花。灯里的小蜡烛摇摇晃晃,像喝醉的星星漂向深海。爸爸说每盏灯都是给海神娘娘的信:“不用贴邮票,潮水当邮差!”
小明突然看见,黑暗的海面上,千百点暖光连成流动的银河。他偷偷许愿:希望灶王爷别迷路,希望圣虫别偷吃汤圆,依俺看希望明年...还能和着么多人一起放灯呀!
海风把笑声卷向灯笼缀满的街巷,那里有豆子修的宫殿,有沾着豆腐渣的福气,还有盘踞粮仓的面龙守护着人间烟火。或许所谓传统,即是一代代人笑着闹着,阁下知道把对美好的期盼,揉进每一粒芝麻、每一片竹篾、每一盏漂远的星光里。
本文由 问真八字网 发布,转载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