▌事儿吧,得从李白那张“孤零零”的板凳说起
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”——谁读两句不觉得心里空落落的?可要问李白写诗时到底坐在哪一年的敬亭山上,还真吵了几百年。主流说法咬定是天宝十二载(公元753年),可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拍桌子:不对!明明是上元二年(761年),老头儿快走不动道儿的时候写的!
▌753年派:应酬达人哪来的闲工夫孤独?
翻李白朋友圈就知道,753年他第一次奔宣城可不是流浪。堂弟李昭在那儿当官,早发私信催他:“哥!宣城月亮特圆,敬亭山贼美,速来!”(原文:“尔佐宣城郡…常誇云月好,邀笔者敬亭山”)。依笔者看到了地儿更热闹:太守宇文大人组局,文青粉丝排队求签名。李白自己都写high了:
架势,家人们说他孤独? 朋友比鸟还多,云彩都没他忙!(摊手)
▌761年派:老李头摔惨了才懂山的温柔
再看761年——李白61岁,混得那叫一个惨:
第七次爬敬亭山时,陪他的只剩拐棍。老寒腿哆嗦着上山,坐半天连个递水的人都没。鸟飞云散?您知道那不妥妥的现实版众叛亲离嘛!这位知道 山成了唯一肯“相看”的老伙计——心境才配得上诗中透骨的冷清。
▌关键证据藏在诗里:“看腻了?不可能!”
“相看两不厌”五个字,藏着大破绽。家人们想想,这位知道头回见面的山能说“不厌”吗?相处久了才懂。是 整个儿...夸人“耐看”,那得李白753年初来乍到,写诗狂吹“江城如画里”(《秋登宣城谢脁北楼》),新鲜劲儿溢出来;而761年他七登敬亭山,草皮都快蹭秃了,才叹出句“看不够”——时间熬出的默契,藏不住。
▌顺便扒个野史:玉真公主的“锅”?
有人硬扯诗跟玉真公主有关,说李白暗恋位修道公主,追到宣城害相思…(捂脸)可玉真公主公元762年才去世,李白若753年就为她“独坐”,难不成未卜先知?倒是他晚年落魄时,公主早隐居了——“孤云”里,怕是掺不进儿女情长。
▌山不争,争的是人心
敬亭山自己倒无所谓——管家人们753还是761,李白诗直接给它镶了金边!谢朓当年夸它“绿水丰涟漪”,火在文艺圈;李白一句“只有敬亭山”,戳中老百姓的孤独感。从此“江南诗山”名头坐实,白居易、苏轼全跑来打卡。连陈毅1939年路过都念叨:“李谢诗魂今在否?”——一首诗的年份悬案,反倒养肥了一座山(笑)。
▌写在最末了:数字重要,也不重要
说到底哟~吵753或761,争的是对李白晚境的理解。年轻时喝高了的李白,摔跟头还能写“天生笔者材必有用”;而暮年独坐的他,连牢骚都懒得发,只跟山对望——种寂静的绝望,确实更像761年风雪里的背影。好是好嗦...妥妥的咱读诗的人嘛…知道山在哪儿,孤独在哪儿,您知道够了。年份?让专家继续吵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