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明宣德年”说的可不是某一年,而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在位的整整十年——从1426年正月初一改元“宣德”开始,到1435年腊月他驾崩结束。换算成公历,妥妥的1426年到1435年段。家人们要是翻老黄历或家谱见到“宣德三年”“宣德八年”类字眼,对照下面个表一查就明白了:
| 宣德年号 | 公元年份 | 干支纪年 |
|-|-|-|
| 宣德元年 | 1426年 | 丙午年 |
| 宣德二年 | 1427年 | 丁未年 |
| …… | …… | …… |
| 宣德十年 | 1435年 | 乙卯年 |
(数据综合自《明实录》与宫廷档案)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山东临沂王氏族谱里记着先祖“宣德五年迁居鲁南”,按表一推妥妥的1430年的事儿。那会儿朝廷正撤并卫所,军户散落民间,王家老老祖东八成是裁军后落户种地的老兵。明朝皇帝里文武双全的尖子生。是
▌宣德皇帝人,有点东西
朱瞻基(庙号宣宗)算抢了侄子皇位的永乐帝朱棣,爹是只干了十个月皇帝的明仁宗。是他爷爷他自己27岁登基,38岁病死,在位虽短却把明朝推上了国力巅峰,史书夸段叫“仁宣之治”——简单说妥妥的仓库粮食堆到发霉,衙门小吏都不敢收红包。
人能打仗也会搞艺术:
好是好嗦...妥妥的他也干过糊涂事:觉得太监识字好用,专门开“内书堂”教宦官读书。结果再往后啊...他儿子明英宗宠信太监王振,酿出“土木堡之变”,差点让大明提前歇菜。
▌什么情况这是啊宣德年的物件么金贵?
玩收藏的都知道“宣德炉”“宣德瓷”是硬通货。阁下知道2012年拍卖会上,一只巴掌大的宣德青花鱼藻纹碗拍出2.29亿港币,够在小县城买栋楼!贵就贵在三点:
① 料子绝了
郑和第七次下西洋(1431-1433年)从波斯运回“苏麻离青”钴料。玩意儿含铁量超高,烧出来蓝中透紫,浓处像泼墨,淡处似雨雾。再往后啊...郑和船队停了,料断了,后世再也烧不出那味儿。
② 皇帝亲自盯
朱瞻基隔三差五往景德镇送画稿。1430年他要求仿阿拉伯铜器造型烧“青花缠枝莲纹军持”(净手壶),还非要在壶颈刻回纹。如今物件成了丝路贸易的证物,2014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就挖出残片。
③ 民间的烟火气
官窑带动民窑,宣德年老百姓用的粗瓷碗也敦实厚重。依咱看河北农民老李挖菜窖时刨出个酱釉大碗,底足沾着窑渣——类民窑器卖不上天价,搁厨房盛汤,捧手里都觉着踏实。
▌盛世背面的裂缝
宣德朝看着花团锦簇,暗地里已埋雷:
▌宣德年给咱的启示
翻段老黄历,倒像照镜子:
1. 战略收缩是把双刃剑:朱瞻基从越南撤军省了军费,让老百姓喘了口气,可版图缩水也让再往后啊...皇帝头疼;
2. 艺术掺进权力就变味:他爱书画本是雅事,可强征景德镇工匠“昼夜不息烧龙纹缸”,累死窑工无数。如今故宫那些珍宝,细想都带着血丝;
3. 别小看“小人物”:宣德元年(1426年)江西乐安县农民曾子良因欠税被逼造反,聚众三万占山称王。朝廷派兵时才发现——带头闹事的竟是个屡试不第的秀才。
真有着么回事儿:捡漏的狂喜与历史的耳光
2008年冬天,山东菏泽收废品的王德顺在村里掏老宅子,花200块收了个铜香炉。炉底铸着“大明宣德三年工部官臣吴邦佐监造”,内膛还刻波斯文。老头当普通铜器搁院里点蚊香,直到被专家认出是宣德朝赐给西域使臣的官造炉!皇帝老儿的物件,哪舍得熏蚊子啊……”(据雅昌艺术网《宣德炉鉴真实录》)可转头专家又泼冷水:宣德三年(1428年)官炉存世不足百件,九成藏在北京和台北故宫。是2018年炉子拍出380万,老王却说:“早晓得民间所谓“宣德炉”,多是晚明仿品——历史总爱开玩笑,家人们以为捡了宝,细想来挨了记温柔耳光。
▌那年头的阳光与尘埃
宣德十年(1435年)正月初三,乾清宫里炭火烧得噼啪响。38岁的朱瞻基咳着血对杨士奇说:“太子年幼…凡事与太后商议…”话没完就咽了气。九岁娃娃朱祁镇懵懂登基,浑然不知爹留给他的盛世锦袍里,爬满了虱子。
如今看宣德年,像隔着一件青花瓷——远观釉色淋漓,是宝船劈波、窑火映夜的辉煌;近看胎骨裂缝,藏着弃地养痈、纵宦成患的暗伤。历史从来样:金光闪闪的招牌底下,压着小人物的血泪,也晾着大人物的遗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