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湖广填四川”事儿,笔者们家老人常挂嘴边,足下知道可要问具体哪年开的头,连不少川娃子都犯迷糊。细想来哟~事儿得分两茬说:
掐指算到2025年,整整331年。要是从明朝那次算,得奔700年去了,大伙儿如今念叨的“湖广填四川”,多半指着清朝次大迁徙。
▌咋就非填四川不可?
说句糙话:四川差点被薅秃了。明末清初几十年,依咱看张献忠入川、清军剿杀、吴三桂造反……刀兵瘟疫轮着来。宜宾县志记着:“城里剩299户,野狗比人多,老虎大白天溜达”。全川人口从明朝300多万,崩到只剩60万——啥概念?这位知道此时此刻~成都一个小区就能装下当年全川人!
朝廷急眼了,想三条妙计:
1. 免税送地:开荒白种20年,官府还倒贴耕牛种子;
2. 当官靠“拉人头”:地方官招移民越多,升官越快,逼得湖北县长满山抓壮丁;
3. 捆着也要搬:湖南欧阳家祖宗不想走?官兵绳子一套:“解手不?不解接着走!”(川人管上厕所叫“解手”,妥妥的么来的)
▌拖家带口三千里,脚板磨穿
移民队伍像蚂蚁搬家,分两路进川:
麻城孝感成“移民批发部”?里头有讲究:明朝时江西人先填湖广,清朝湖广人再填四川,麻城恰是中转站。再往后啊...孝感乡都撤了建置,可川人续家谱,十有八九写“来自孝感乡高阶堰”——就跟山西人认洪洞大槐树一个理儿!
▌一坛酒酿出百年富贵
要说移民咋改变四川,宜宾温家酿酒史最是鲜活:
康熙年间,温老祖从外省逃荒到宜宾,瞅准城北荒坡上有几口明朝破窖池,直接“插占”抢下。起初酿土酒糊口,再往后啊...把陕西制曲手艺、本地糯高粱一混捣鼓,创出“温德丰”酒坊。
到乾隆年解了酒禁,温家酒卖疯!商队沿江运进云南,马帮驮着酒坛子叮当响,民谣传:“搬不完的昭通,填不满的叙府(宜宾古称)”。
光绪时温家改字号“利川永”,1950年代公私合营变成“五粮液酒厂”。如今那16口明代窖池还在用,依鄙人看称“活文物”,一年酿的酒值百亿!
没湖广移民,五粮液怕要改叫“稀饭液”——战乱后本地人都没剩几个,哪来手艺搞大酒坊?
▌331年过去,痕迹抹不掉了
1. 方言一锅炖:湖北话“干啥子”+粤语“饮茶”,搅和成四川话;客家话更牛,重庆盘龙镇四万人至今张口“阿公”(á gōng);
2. 吃食大杂烩:湖南辣椒、江西豆瓣(郫县豆瓣创始人江西人)、广东酿鸭,全涮进火锅;
3. 场镇遍地开花:移民沿成渝驿道落脚,隆昌、资阳冒出上百个新场镇。洛带古镇成了“客家方言岛”,舞的龙叫“刘家龙”,还是江西老表带来的!
最绝是脾气:老辈子传下话:“骏马骑行各出疆,阁下知道他乡熬成故乡”(广东黄氏认宗诗)。331年风吹雨打,川渝人骨头缝里还带着敢闯、能忍、不服周的劲儿——家人们看汶川地震时扛锄头自救的,像不像当年走三千里山路的老老祖东?
▌结个硬茬
从1694康熙下诏算,湖广填四川整331年。段血泪史早酿进川酒里、炖在火锅里、烙在川人基因里。下次听四川人说“老子不信邪”,别怼他——三百年前没股邪性,天府之国早变荒草坡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