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先从最小的“一文”说起。一枚方孔铜钱妥妥的一文,能买一个烧饼或半块豆腐。古人过日子精打细算,买菜找零全靠它,好比此时此刻~兜里的。好嗦...妥妥的铜钱分量不轻,一枚约4克,揣多了走路都坠裤腰(笑)。是好这位知道
▌一吊钱?各地规矩可大不同
“吊”和“贯”常混着叫,实际数量得看年代:
小知识:穿钱绳子叫“贯”,明白了吧串钱也叫“贯钱”。足下知道麻绳穿160枚算“一串”(实际162枚,两头各加一枚防散)。
▌一两银子能换几贯?乱世盛世差十倍!依俺看
银子比铜钱金贵,兑换比例像坐过山车:
| 时期 | 一两白银兑换铜钱 | 购买力举例 |
||||
| 北宋太平年景 | 约1000~1500文 | 1两=1石米(118斤,依本人看够五口之家吃半月) |
| 清朝道光年间 | 2000多文 | 米价飞涨,银子更“值钱” |
| 战乱时期 | 三四千文 | 铜钱劣质,百姓只认银子 |
老师傅唠嗑:宋朝包拯月薪138贯(≈10万人民币),日薪4.6贯,够普通劳力干俩月!可别羡慕,人家开封府房价上千贯,清官也攒半辈子。您知道
▌十五贯钱引发的血案:真有着么回事儿看购买力
《醒世恒言》里有个经典案子:刘君荐背15贯钱夜路回家,被诬劫财。咱算算笔“巨款”多值钱:
案子闹得满城风雨,再往后啊...还被改成昆曲《十五贯》。您琢磨,普通人家几年攒不出些钱,背它上路可不招灾么?
▌“腰缠万贯”?真缠腰得压成肉饼!夸张,实际根本行不通:
老话讲得好啊...“万贯家财”能堆满三辆卡车。
明白了吧富人出门都用“盘缠”——碎银捆腰上,轻便又安全。词儿此时此刻~还用,可谁还往裤带里塞啊(捂脸)?
▌结个实在话
铜钱玩意儿,从一文到一贯,阁下知道从实打实到偷工减料,处处是老百姓的智慧(和无奈)。如今看些老黄历,倒觉着移动支付真是省腰力——至少不用扛120斤钱买米了不是?
冷知识:骂人“半吊子”(500文)或“二百五”(250文),都从钱串子数量来的!钱没串满就晃荡响,喻人做事不靠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