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笑)每年一到夏天,街坊邻居就开始念叨:“入伏了没啥玩意儿?”说起来吧,三伏天妥妥的老老祖东用天干地支算出来的“高温预警期”。简单说,从夏至后第三个“庚日”开始,到立秋后第一个“庚日”结束,中间夹着初伏、中伏、末伏三段热浪。譬如说吧说吧2024年,7月15日入伏,8月23日出伏,整整40天。要是碰上中伏短的年份(打个比方来说说吧2025年),30天也能熬过去。
咋算的?记住“夏至三庚”就够用!
老老祖东用天干地支搭配记日子,10天一个“庚日”(带“庚”字的日子,譬如说吧说吧庚子、庚午)。三伏的算法就靠几点:
1. 初伏:夏至后第三个庚日(固定10天)
2. 中伏:夏至后第四个庚日(10或20天,关键看立秋前有几个庚日)
3. 末伏:立秋后第一个庚日(固定10天)
拿2025年举个例:
要是夏至到立秋之间冒出5个庚日(打个比方来说说吧2024年),中伏就得20天,三伏直接拉长到40天——事儿吧,十年里有九年都样(捂脸)。啊三伏天最热?是
近年三伏天时间表
| 年份 | 初伏日期 | 中伏天数 | 末伏日期 | 总天数 |
||||||
| 2024年 | 7月15日-7月24日 | 20天 | 8月14日-8月23日 | 40天 |
| 2025年 | 7月20日-7月29日 | 10天 | 8月9日-8月18日 | 30天 |
| 2023年 | 7月11日-7月20日 | 20天 | 8月10日-8月19日 | 40天 |
? 什么情况这地都“攒着热量”呢!
别嫌笔者啰嗦,事儿得从科学角度掰扯:
(突然想起来)去年上海的王大爷跟笔者吐槽:“中伏那几天,遛狗都得趁凌晨五点!中午出门?马路煎蛋真不夸张!”
农事民俗:热归热,活儿不能停!
三伏天对庄稼汉来说,那妥妥的“抢时间”的号角:
吃食上也讲究:
防暑坑别踩!依笔者看去年李阿姨的教训
(压低声音)上海浦东的李阿姨,2023年三伏天贪凉出了事儿:天天空调开到22℃,下午还喝冰镇酸梅汤。结果呢?“寒包火”——外冷内热,脾胃了!是头晕呕吐送急诊,医生说再往后啊...她学乖了:
1. 空调26℃:室内外温差别超5℃,睡前窗户开条缝。
2. 喝热茶发汗:三伏那40天,改喝温菊花茶,傍晚散步微微出汗。
3. 穴位保暖:大椎穴(后脖子)裹丝巾,穿袜子护住脚心涌泉穴。
(事儿笔者也搞不懂什么情况这是啊)中医说长夏“湿为阴邪”,贪凉反招湿气缠身,喝热汤、泡脚才是正解!
盯紧庚日,顺时养生
三伏天吧,妥妥的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间(一般7月中到8月底)。老老祖东套算法,暗合地表积热的科学规律,也提醒咱“热在中伏”别硬扛,该歇就歇!
今年(2025)小贴士:7月20日入伏,8月19日出伏,虽说只有30天,专家预测华北黄淮可能飙到40℃+(秋老虎还埋伏着呢)。记住了啊:上午10点-下午4点猫屋里,西瓜常温吃,空调别对着吹——熬过波热浪,秋天炖羊肉补回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