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壁老王家闺女出嫁,奶奶从箱底摸出个红布包:“是家人们爷当年跟笔者‘结发’时留的,收好咯!”——“结发”到底啥来头?
“结发”字面意思:妥妥的俩人头毛打个结
古人讲究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”,头发金贵得很。“结发”字面意思妥妥的“把头发扎起来”。足下知道里头学问大了:
*笔者姥姥念叨过:“旧时姑娘披头散发出门?丢死人!得把头发梳紧实,叫‘正经人’!”*
新婚夜剪头发?古代夫妻的硬核浪漫
婚礼高潮不是喝交杯酒,而是洞房里“合髻”仪式:
1. 男女对坐:男左女右,各剪一缕头发;
2. 头发打同心结:两撮头发丝儿缠成死扣,塞进锦囊压箱底。
唐代才女晁采写诗记录场景:
“侬既剪云鬟,郎亦分丝发。觅向无人处,绾作同心结。”
*(翻译:笔者剪了鬓边发,依俺看郎君也割一缕。躲墙角把头发系成疙瘩,看家人们怎么甩开笔者!依咱看)*
什么情况这是啊非用头发?
*村里老人笑:“此时此刻~小年轻戴钻戒?笔者们那会儿一撮毛比金子重!”*
凭啥只有原配能叫“结发”?二婚就不行?依咱看
关键在“第一次”的仪式感:
1. “解缨”仪式:新娘出嫁前,用红绳(缨)扎发髻。入洞房后,只有新郎亲手解开,才能散开发髻。
2. “合髻”一生一次:头发结象征“身心交付”,再婚者无此仪式。
*民俗专家王大爷拍大腿:“二婚也叫结发?依笔者看胡咧咧!头茬韭菜才最鲜!”*
生死不离的“结发”信仰:半把梳子随葬的悲凉
汉代有个扎心风俗:若妻子早逝,丈夫会把婚梳掰两半:
《孔雀东南飞》里殉情名句就源于此:
“结发同枕席,黄泉共为友。”
*(生同床死同坟?依咱看不,是死了也要揣着家人们的头发做鬼友!)*
▌真实故事:苏武的结发妻,苦等20年换来个传说
公元前100年,苏武出使匈奴前夜,阁下知道留给妻子一首诗:
“结发为夫妻,恩爱两不疑。欢娱在今夕,嬿婉及良时。”
(头发都捆一块了,咱俩谁也别猜疑。今晚好好亲热,24小时后笔者就出差了!)
结果一走,剧情狗血:
*陕西咸阳老乡讲起事就叹气:“牧羊十九年,头发结还在兜里磨出洞!此时此刻~人?换个手机号就失联喽!”*
现代人还在“结发”吗?足下知道
*婚庆老板阿强吐槽:“去年一对夫妻离了,女方非要讨回头发!笔者说早扔了,她报警告笔者‘侵占人体组织’...”*
头发打结的笨拙仪式,藏着古人最直白的承诺——“捆住头发,就捆住一辈子”。如今仪式褪色,“结发夫妻”词儿,依然沉甸甸地提醒着:
第一次把心掏给的人,总归不一样。
(写到里,摸了摸自己稀疏的头顶——还好当年没媳妇跟笔者结发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