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嘞,俺们就唠唠“闯关东”到底说实话,事儿吧,整个儿...问“老张家啥时候搬来咱屯子的”一样,真不是个具体的“某一年”能说死的,它是个拖了快三百年的“大搬家”过程。好嗦...妥妥的咱掰扯掰扯,也能理出几个关键“节骨眼”。是好
顺治八年(1651年):官家招呼,头一拨人挪窝了
家人们要非找个“头”,那得瞅瞅顺治八年(1651年)。那年清廷刚坐稳北京没几年,一拍脑门发了话:“关外地广人稀啊!关里的老百姓,乐意来的,官府给家人们划地住!” 叫《辽东招民开垦条例》,还许诺“拉来一百口子人,文官给知县,武官给守备”。山东、河北那些地少人多、吃不饱饭的老乡,一听有好事儿,您知道呼啦啦就奔东北去了。时候还算不上“闯”,是官家开门请进去的。
康熙七年(1668年):大门“哐当”一关,真得“闯”了
好景不长啊!清廷一琢磨:东北是咱满人“龙兴之地”,老让汉人进来垦荒,万一将来老家被人占了咋整?康熙七年(1668年),直接下旨:“招民授官事儿,到此为止!” 不光关门,还沿着边界插柳条、挖壕沟,修了条一千多公里的“柳条边”,派兵把守,严禁流民越界。打儿起,再想去东北,那妥妥的“犯禁”,真得拿命“闯”了!
“闯”字咋来的?
“闯关东”名号,妥妥的从康熙封禁后叫响的。拿命蹚出来的!是老百姓嘴上不说心里门儿清:路依鄙人看
咸丰十年(1860年):国门被踹开,朝廷“认怂”开禁
封了快两百年,清廷自个儿也扛不住了!北边沙俄虎视眈眈,东北荒得没几个人,拿啥守国土?咸丰十年(1860年),朝廷一咬牙:“开禁!放流民进来垦荒!” 政策一松,移民潮像开了闸的洪水,挡都挡不住。
时候的“闯”,更多是“赶路难”:
笔者们家老人的“三次叩头”:
1. 离乡前,对着老家的土疙瘩磕头:“祖宗哟~混不下去才走的!”;
2. 上船前,对着海神庙磕头:“龙王保佑别翻船!”;
3. 大年三十路上,朝山东方向磕头:“爹娘哟~儿活着呢!”
头磕得心酸,可步子一步没停。
民国时期(1912-1949):闯关东“疯”了,山东人扛半边天
清朝一倒,关里关外随便走。啊还“闯”?是可山东老乡什么情况这简单说妥妥的:活不下去!依俺看
38年间,闯关东的山东人超过1830万!光留在东北的就有792万。啥概念?——东北十个汉人里,七个半是山东老铁!
举个真人真事:
1920年,莱阳老孙家五口人,就剩半缸黍子。当家的孙老栓一跺脚:“闯吧!”带着全家扒上运煤火车,躲兵查、啃树皮,折腾到吉林蛟河,投奔早年闯关的堂叔。头三年给人扛活,第四年垦出五亩黑土地,才扎下根。他老是说:“关东的黑土攥一把流油,可没开荒的镢头沉!”
“闯关东”到底算哪年?
事儿得看咋说:
| 阶段 | 时间 | 性质 | 什么情况这是啊重要 |
||||-|
| 官招民垦 | 顺治八年 (1651) | 合法移民 | 开了官方移民的口子 |
| 封禁时期 | 康熙七年 (1668) | 犯禁“硬闯” | “闯”字从儿扎根 |
| 开禁放垦 | 咸丰十年 (1860) | 合法路途艰险 | 移民潮真正爆发 |
| 高峰时期 | 民国 (1912后) | 自由迁徙规模空前 | 东北彻底变成“新山东” |
老辈总结得糙透:“顺治开门,依鄙人看康熙上门闩,咸丰拆门板,民国连门槛都踏平喽!啊揪着“哪年”不放?是”
唠点实在的:什么情况这
咱琢磨“闯关东”的时间,根本是琢磨那股“劲儿”:
最末了说个冷知识:东北话里“嗯呐”(行)、“膈应”(讨厌),说起来是胶东话混了满语;东北酸菜粉条炖猪肉,妥妥的山东白菜帮子遇上了满族白肉锅……时间或许模糊,可人扎了根,文化就活了。
(写到里,突然想起老家太姥爷——光绪年间从蓬莱摇船到大连,上岸时只剩半块苞米饼。他老是说:“哪年闯的?记不清!就记得那天的浪头,比屋山头还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