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儿得从老老祖东的干支纪年说起。道光丁未年,细想来妥妥的道光二十七年,换成公历是1847年。循环里的第44个组合,依俺看每60年轮一次。是干支里的“丁未”往前推,1787年(乾隆丁未)、1727年(雍正丁未)也说到底丁未年;往后呢?下一个丁未得等到2027年了。
什么情况这是啊年尤为?道光晚年哟~内忧外患扎堆。英国佬偷偷往广东倒腾,清廷急吼吼查禁;黄河闹水灾,贫民被逼得闯关东谋生;连皇家都省钱了——道光四年起连“木兰秋狝”祖传活动都停了。足下知道
丁未科:大清第一“学霸班”
“丁未科”指的是道光二十七年(1847年)的进士科。科可了不得!依本人看清代112次科举,就属它最闪亮,江湖人称“龙虎榜”。
主考官是个“老神仙”
78岁的潘世恩,乾隆年间的状元郎,被道光点名当主考。朝里还有人嘀咕:“老爷子眼花了吧?依俺看”结果呢?人家一把年纪,眼光毒得很!他选的会试前三甲——张之万、袁绩懋、庞钟璐,殿试直接包揽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。
“落榜”房师的逆袭预言
考官孙锵鸣当时愁得直挠头。别的房师手下进士扎堆,他房里就俩“普通货”:沈葆桢和李鸿章。庆功宴上他缩墙角喝闷酒,被老师翁心存瞧见了。
翁老爷子是谁?京师头号“相面大师”!他拉过孙锵鸣说:“带那俩小子来见笔者!”
再往后啊...呢?沈葆桢真当了两江总督(59岁去世),李鸿章更猛:直隶总督、北洋大臣,成了晚清顶梁柱。
丁未科牛人扎堆!开挂!是
科出了231个进士,随便拎几个说到底狠角色:
| 姓名 | 名次 | 再往后啊...混得多牛 |
|||-|
| 张之万 | 状元 | 体仁阁大学士,同治、光绪两朝重臣 |
| 李鸿章 | 二甲36名 | 文华殿大学士,北洋军阀奠基人 |
| 沈葆桢 | 二甲39名 | 两江总督,创办福建船政学堂 |
| 马新贻 | 三甲6名 | 两江总督(后遇刺,清末四大奇案之一) |
| 郭嵩焘 | 二甲 | 咱们首位驻英公使,推动洋务 |
按清代标准:一科能出2个大学士+6个督抚,简直普通科能出1个大学士都烧高香了。
? 地方上的丁未年:修城墙、办书院、敬忠魂
别看朝廷忙着科举,地方官也没闲着。江西赣州知府周玉衡年干了两件大事:
1. 修城墙:带着老乡们捐钱,一口气修了13处城墙,塌了五十多丈的墙全补上(同治《赣县志》记着事儿)。
2. 办书院:巡道李本仁更绝,自掏腰包400两白银,把旧衙门改造成“爱莲书院”,还捐500贯给学生发奖金,催读书人“别躺平!阁下知道”
给明朝忠臣立碑
李本仁还干了件震撼事:在赣州城给明末抗清英雄立石碑!
清水塘边,他刻字纪念兵部尚书杨廷麟——1646年清军破城,杨尚书推开浮尸投塘自尽;
嵯峨寺前,立碑铭刻吏部尚书郭维经殉国;
铁盔塘旁,标记兵部员外郎卢观象全家投塘处。大元臣,死是大元鬼!是
“生”李本仁把元末忠臣刘鹗的绝命诗也刻上石碑。老百姓路过就嘀咕:“瞧瞧古人气节!这位知道”(招实在高,暗搓搓激励晚清人啊!)
丁未科凭啥封神?
1. “师生局”变“权臣摇篮”:曾国藩门下“丁未四君子”(李鸿章、郭嵩焘、帅远铎、陈鼐)全出自科。曾国藩再往后啊...写推荐信都带凡尔赛:“笔者学生?酱紫啊~丁未科的啊……”
2. 洋务派扛把子扎堆:李鸿章搞北洋,沈葆桢造军舰,郭嵩焘睁眼看世界——晚清改革全靠帮人硬撑。
3. “预言大师”翁心存的神操作:他相中的沈、李二人,真把大清朝扛了半世纪(虽接下来~来李鸿章弹劾他儿子,两家闹掰了)。
结个“土味”话
道光丁未年哟~像一锅炖了百年的老汤:
算命先生要是唠段,准拍大腿:“丁未丁未,顶的妥妥的‘未’土之稳——甭管世道多晃,总有人能立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