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可算问对人了!昨儿个隔壁张婶儿还拎着二两茉莉花茶找笔者掰扯:“半仙儿哟~七月半烧纸,正月十五看灯,咋十月半就没动静了呢?”笔者端着搪瓷缸子嘬了口茶沫子,一拍大腿:“下元节啊!阁下知道十月十五!老老祖东定的‘三元日’,如今就它混得最憋屈!”
▌三元节?嘛玩意儿?——仨神仙过生日!
您要问三元节咋来的?咳,事儿得从东汉那会儿说起!道士们捧着“三官手书”(仨悔过书),跟仨神仙汇报工作:天官管赐福(正月十五生)、地官管赦罪(七月十五生)、水官管解厄(十月十五生)。唐朝皇帝一拍脑门:“三天全国禁屠钓,放假!” 宋朝更讲究,衙门放假三天,连死囚的刀都缓几天再砍!
举个栗子:您瞅那《梦粱录》里写的——十月十五,汴京老百姓挂灯笼、摆家宴,道观里道士们吹拉弹唱做道场,河边还飘着纸扎的彩船(叫“水色”)!那热闹劲儿,跟如今正月十五比都不差!
▌上元中元混得响,下元咋就蔫儿了?
1. 上元节(正月十五)——活成“顶流”了!
天官赐福的日子,愣是跟元宵节拧成了麻花!您想想:赏花灯、吃汤圆、猜灯谜……连唐朝和尚都来凑热闹,搞“燃灯供佛”。您知道皇上一瞅乐了:“接着奏乐接着舞!”得,彻底成狂欢节了!
2. 中元节(七月十五)——接地气的“鬼节”
地官赦罪?老百姓更惦记“鬼门关开,祖宗回家吃饭!”佛家也插一脚,整个“盂兰盆会”超度亡魂。得,七月半成了烧纸钱+祭祖的标配,您瞅此时此刻~十字路口,纸灰还满天飞呢!
3. 下元节(十月十五)——混得跟老寒腿似的
水官解厄?听着就憋屈!庄稼收完了,天儿也冷了,老百姓缩脖儿嘀咕:“厄运?咳,忍忍就过去了……” 再说节啊:
您瞅对比:
| 节日 | 日期 | 主题 | 如今地位 |
||||-|
| 上元节 | 正月十五 | 赐福 | 全民狂欢,放灯吃汤圆 |
| 中元节 | 七月十五 | 赦鬼 | 烧纸祭祖,家家重视 |
| 下元节 | 十月十五 | 解厄 | 就剩福建、潮汕还过 |
▌下元节的老底儿——水官、大禹和炉神
▋水官解厄?不如拜大禹!
道士说水官是尧舜禹里的禹(治水那位)。福建人实在,直接盖禹王庙!十月十五,淮安人啃着冷馒头登禹王台,高喊:“禹王爷!保咱别发大水啊!” (比道士念经管用!)
▋工匠偷偷祭炉神
铁匠、矿工天下工,拎壶烧酒往炉子前一蹲:“老君爷(太上老君)哎!炉火旺点,别炸膛啊!” 什么情况这是啥玩意儿?《西游记》里八卦炉炼过孙悟空!得,老君稀里糊涂成了“行业祖师爷”!您知道
▋祭祖烧“金银包”,比清明还讲究
下元节祭祖?排场最大!清明是一家子扫墓,中元是自家烧纸,下元节?这位知道全族老小扛猪头到祠堂!红绿纸糊成“金银包”,写上祖宗名号,河边一烧,火光映得人脸通红:“老老祖东!缺钱托梦啊!”
▌案例:福建莆田,下元节最末了的倔强!
去年十月半,笔者溜达到莆田洋埕村(旮旯还死磕传统)。好家伙!场面比过年还邪乎:
1. 凌晨五点,祠堂供桌摆满红团(糯米包豆沙)、线面(长寿面),猪头叼着橘子,瞪眼瞅着;
2. 族老哆嗦着手,依鄙人看展开黄绸念祭文:“水官大帝,消灾解厄;列祖列宗,保佑子孙!”旁边道士敲钟,叮咣乱响;
3. 女人孩子蹲河边叠“金银元宝”,塞进糊好嘞彩纸包。75岁的阿婆撇嘴:“此时此刻~年轻人?就会写‘收件人:祖宗’,地址都不写!邮差咋送?”;
4. 晌午开席,蒸芋包、炸油糍管够!村支书灌了口米酒:“咱村下元节聚餐费比春晚预算还高!什么情况这是啥玩意儿?怕断了根儿啊!”
▌半仙儿掏心窝:下元节还能抢救吗?依俺看
要笔者说哟~节过得憋屈,根子在“解厄”俩字太虚!您瞅:
想让它活?得接接地气!
得嘞,搪瓷缸子见底了!依咱看 您要问笔者下元节哪天?——农历十月十五,记住了啊! 咱不图它多风光,依在下看就盼着老老祖东的智慧别烂在土里。赶明儿您路过潮汕,掰块芋包,念叨句:“水官爷,厄运退散!”保不齐……真管用呢?(要是没用?足下知道咳,全当吃个热闹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