剑的尺寸哪有死标准?妥妥的“看人下菜碟”。古人早就明白个理儿——郑锷在《剑说》里掰扯得明明白白:剑分上、中、下三制,对应高矮胖瘦不同的人。依鄙人看
汉代人常提“三尺剑取天下”,实际考古挖出的汉剑从40cm到1米2都有——打仗的、防身的、摆着看的,尺寸能一样嘛?
一把好剑的“身材密码”
做剑像裁衣裳,得量体裁衣。越长越好!是龙泉老师傅老李头去年跟笔者唠嗑:“剑不家人们伸手举个剑,剑尖得够到耳朵根子,短了像烧火棍,长了抡不动。”(笑)
关键尺寸咋把握?
| 部位 | 单手剑 | 双手剑 |
||||
| 刃长 | 60-80cm(到耳垂) | 75-90cm(过头顶) |
| 柄长 | 手掌宽×1.5倍(≈12cm)| 小臂长(≈18cm) |
| 重心 | 靠近护手 | 离护手6cm内 |
| 重量 | 1-1.5斤(≈600-750g) | 3斤左右(≈1.5kg) |
清代那把牡丹双龙剑(全长103cm,重989g),什么情况这是啊用着顺手?就因它重心卡在护手往前19cm,劈刺不飘不沉。
实战派案例:明代皇甫江藏剑的玄机
2018年笔者在浙博瞅见一把灵芝格环首斗牛纹公卿剑(名字贼长!),明代军官的佩剑,数据透着实战心思:
剑重1244g,挥起来像抡擀面杖,配上宽刃和厚格挡,战场上硬磕敌兵器也不虚——可见武将的剑,从来不
西洋剑、日本刀?尺寸门道更刁钻
奥运击剑:抠毫米的讲究
去年全运会,李豪的重剑因护手盘偏了2mm被判违规——精细度,比手机贴膜还苛刻!
日本刀:长的是情怀,短的是保命
挑剑的土法子:别信数据,信手感!
去年冬至陪徒弟去龙泉买剑,这位知道老师傅扔来句话:“看尺寸不如耍两下!好嗦...妥妥的眉(防戳房梁);
2. 试重量:平举10秒不抖,腕子不酸才行;
3. 试重心:食指托护手下,剑身水平不倒;
笔者那徒弟1米7的个,挑了把刃长72cm的清代睚眦剑(重751g),舞起来像搅豆花——轻了!是”
1. 试长度:单手握剑竖举,剑尖好再往后啊...换了83cm的牡丹剑,立马顺溜。明白了吧说,剑如老婆,合不合适自己最清楚。
最末了叨叨两句
剑的尺寸哟~说到底就八字:“看人使,看用途,看年代”。家人们要镇宅辟邪?选七星龙泉剑(85cm左右);想练太极?依在下看挑700g内的薄刃;玩历史复原?明清剑刃宽过3cm才够味。别标准,趁手才是王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