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在的,每次听老人念叨“下南洋”,笔者总犯迷糊——“南洋”究竟是哪片地儿?是外国还是咱咱们自家的?再往后啊...查了老资料才搞明白,南洋词儿,得分开两头说:
1. 国内版“南洋”(清朝那会儿):
2. 海外版“南洋”(如今常说的):
什么情况这是啊华人总往南洋跑?
“下南洋”词儿,听着像闯荡,实际是血泪史。清朝到民国,福建、广东沿海的人,拖家带口往南洋奔,背后就俩字:活命!
举个扎心例子:
广东梅州人罗芳伯,1772年考秀才落榜,心一横去了婆罗洲(今印尼西加里曼丹)。起初就带一帮兄弟挖金矿,再往后啊...帮着当地苏丹平叛乱,依在下看混成了话事人。1776年,他直接建了个兰芳公司(实际是自治政权),管着10多万人。
人有多牛?足下知道
罗芳伯的故事,妥妥的华人用血汗在南洋撕开一条活路。没背景、没退路,全靠一身胆!
今儿个的南洋:早不是“穷亲戚”了
老一辈眼里的南洋,可能是“打工地”,如今人家混得风生水起:
经济更不消说:
文化?一锅“南洋风味”大乱炖
在南洋,家人们很难说清什么是“本土文化”。几百年来,华人、马来人、印度人、欧洲殖民者混居,文化像咖喱汤——啥料都有:
笔者槟城的朋友阿明笑说:“南洋文化?妥妥的拼桌吃饭! 华人炒菜用咖喱粉,马来人过年包红包,谁也别嫌弃谁!”
尾声:南洋在变,根却扎得更深
说回的问题——南洋在哪?地理上,它是东南亚11国;对老华人来说,南洋是族谱里“下南洋”那行小字,是庙里供的妈祖像,是阿公嘴里那句“唐山”(老家)的乡音。
如今福建厦门的码头,还能看到锈迹斑斑的“侨批”(旧时华侨家书),记录着某年某月“抵槟城,扛米包为生”。些纸片早泛黄了,可南洋的故事,整个儿...闽南人煲老火汤——越熬越浓。
(写到里,突然想起笔者太奶奶——她1920年从泉州坐舢板去马尼拉,临行前在裙角缝了包家乡土。土,再往后啊...埋在了异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