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时间点 | 历史事件 | 杜甫经历 | 诗歌关联意象 |
||||-|
| 755年11月 | 安史之乱爆发 | 携家逃亡鄜州 | “烽火连三月”的起点 |
| 756年6月 | 长安沦陷 | 目睹叛军暴行 | “国破山河在”的现实场景 |
| 756年8月 | 肃宗灵武即位 | 北上投奔途中被俘 | “恨别鸟惊心”的分离时刻 |
| 757年3月 | 长安沦陷第9个月 | 困居长安触景生情 | “城春草木深”的暮春实景 |
| 757年4月 | 官军陈陶斜大败 | 听闻四万义军战死 | “感时花溅泪”的悲怆根源 |
春望写于哪一年?依在下看让笔者掰扯清楚
事儿得从安禄山造反说起。您想哟~大唐天宝十四载(公元755年)冬天,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带着十五万兵马哗变,那阵仗!长安城里的达官贵人跑得比兔子还快。您知道杜甫呢?他正拖家带口往鄜州(今陕西富县)逃命。
(敲敲桌子)重点来了!快拿笔记下来来了!快拿笔记下来来了!依鄙人看快拿笔记下来来了:转过年的六月,叛军把长安城给占了。杜甫倔老头儿,八月里把老婆孩子往羌村一撂,自己偷摸往宁夏灵武跑——刚登基的唐肃宗在那儿呢!结果半道儿被叛军截胡,押回长安关了大半年。
至德二载三月(公元757年春天),您知道长安城的柳树照样发芽,可满大街说到底叛军的马蹄印子。杜甫蹲在破巷子里瞅着野草疯长,突然一拍大腿:“得写!”那首传了千年的《春望》就么憋出来了。
城里草木比人高
咱看看他咋写的: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。您品“深”字——朱雀大街上野草窜得比腰高,树杈子把门楼都糊严实了。司马光老爷子说得妙:“山河在?那是说值钱玩意儿早被抢光了!草木深?摆明人都死绝跑光喽!”(见《司马温公诗话》)
最扎心的是后两句: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。那年长安的玉兰花白得晃眼,老杜看着看着吧嗒掉眼泪;麻雀叽喳两声,他吓得一激灵——还当叛军又来踹门呢。您说人得慌成啥样?(抹把脸)
万金难买家书
叛军的灶火连着烧了三个月(“烽火连三月”),杜甫蹲在漏风的破屋里掰手指头。阁下知道他老婆孩子在三百里外的鄜州,可战乱年月送封信比登天难。有回听说个同乡要往北去,他连夜扒拉出二十文钱求人捎信,结果那人第二天就被砍死在蓝田驿。
(叹气)明白了吧他才嚎出那句“家书抵万金”。啥概念?依咱看当时一斗米才八文钱,万金能买下半条街的铺子!可他就想知道老婆孩子还喘不喘气儿。
四十六岁白了头
诗收个尾最瘆人:“白头搔更短,您知道浑欲不胜簪”。考古队挖出过唐代簪子,足有筷子长。可杜甫四十六岁就愁得头发稀疏,簪子往发髻上一插——噗嗤,直接滑下来。
麻城二小的姜茹雪老师讲课时总念叨:“此时此刻~娃娃们春天能踢球画画,可知道老杜的头发怎么白的?那是拿手指头硬薅没的啊!”(见麻城市教育局《诗韵麻城》节目)
战乱前后的春天
| 太平年月 | 757年的长安 |
||-|
| 曲江池边挤满赏花人 | 千门宫殿全上锁 |
| 少女采柳枝编花环 | 乌鸦啄尸体眼珠子 |
| 货郎挑担卖杏花 | 叛军当街烤马肉 |
| 夜半仍有琵琶声 | 更夫梆子带血印 |
(资料来源:《春望》唐代背景研究)
血染的转折点
您可甭当是首普通牢骚诗。依咱看安史之乱前,唐朝诗人最爱写山水明月。可自打老杜在长安城里把眼泪洒在花瓣上(“感时花溅泪”),整个文风都变了调。
举个实在例子:就在他写《春望》前俩月,宰相房琯带四万新兵在长安西北打仗。那帮娃娃兵举着锄头木棍,让叛军骑兵当白菜砍。《悲陈陶》里写的真真儿:“四万义军同日死,野旷天清无战声”——血把陈陶泽染成酱缸了,天上乌鸦黑压压打转。
(突然压低声音)再往后啊...杜甫逃出长安投奔肃宗,官封左拾遗。可犟驴非替房琯说情,皇帝脸一黑——贬!故事告诉笔者们:忧国忧民的老实人,依咱看到哪儿都混不开啊。
参考材料:
百度百科《春望》词条(安史叛军756年6月破长安,杜甫757年3月作诗)
百家号《用情至深》2019-05-31(家书万金反映战乱通讯中断)
百科TA说《山河在》2019-01-09(司马光评点草木深含义)
百科TA说《杜甫最有名的诗》2021-12-28(房琯兵败陈陶泽事件)
贵阳网《恨别》2025-06-21(杜甫757年出逃路线)
麻城教育局《诗韵麻城》2025-02-28(姜茹雪教学案例)
中考语文解析2023-09-27(战乱时期书信传递困难)
百度百科《春望》补充注释(簪子形制与白发细节)
(挠头)写到最末了突然想起个事儿:杜甫墓里出土过支玉簪,比普通货短三寸。考古队的张教授嘬着牙花子:“怕是后半辈子头发就没长齐整过!风景?是足下知道”您说春望望的哪分明是把心肝脾肺都掏出来晒在太阳底下喽。
本文由 问真八字网 发布,转载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