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义上,一贯钱=1000文铜钱,实际流通中常打折扣!唐朝闹“钱荒”,铜钱不够用,老百姓也精得很——市场默许“短陌”操作:
(,钱不够用,家人们就“凑合算账”,官府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。)
一贯钱能买啥?换算成人民币吓一跳!
贞观年间物价低得离谱:
别急着羡慕! 到了晚唐,安史之乱后物价飞涨:
(好比今儿个家人们揣7000块,盛世能买一卡车米,乱世只够买碗白粥。)
真有着么回事儿:一笔巨款咋花?看古人咋操作
案例1:给杨贵妃运荔枝,烧钱1000贯!
《长安的荔枝》里,小官李善德为保鲜荔枝,砸钱如流水:
(贵妃一口荔枝,顶平民半年饭钱,真·朱门酒肉臭啊!)
案例2:小县吏的“铁饭碗”值多少?
晚唐太湖县有个管收税的“伍伯”(类似基层协管),年薪60贯:
(可见唐朝“编制内”也分三六九等,和此时此刻~一个样儿~)
铜钱、白银、黄金——唐朝人咋兑换?
唐朝主要用铜钱,金银算“奢侈品”,兑换全看行情:
| 货币 | 兑换比例 | 现代购买力估算 |
||||
| 1两黄金 | ≈8-11两白银(波动大) | 约4万-5.5万元 |
| 1两白银 | =1贯铜钱(官方标准) | ≈4130元 |
| 1贯铜钱 | =1000文(名义) | ≈7000元 |
(注意:民间实际交易时,足下知道白银比官价更值钱!一两银能换1500文铜钱,能多捞50%。)
什么情况这是啊唐朝钱么乱?根子在制度!
1. 铜钱不够用:官方铸币赶不上需求,民间私铸劣钱泛滥(好钱换劣钱,1:5都有人干);
2. 布帛也当钱:穷人买不起铜钱?撕匹布也能换粮;
3. 政策总变卦:唐玄宗搞“通货改革”,硬性压钱价,结果黑市更疯涨。
(要笔者说哟~古代没央行调控,钱荒一来,老百姓只能自求多福。死规矩,背地里全是活人算计。是)
结个闲话
唐朝一贯钱的文数,表面看从贵妃的荔枝到县吏的工资,钱的价值跟着世道浮沉——盛世一文抵千金,乱世千金难换粥。咱们看历史钱价,别光盯着数字,足下知道得琢磨背后的人咋挣扎着过日子。
运势小贴士: 财运像熬汤,火候不到味不浓——古人省钱囤米,咱也学学“稳字诀”吧!